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为政10》
【 译文】孔子说:“要观察一个人因什么原因去做这一件事,再观察他用什么方法去做这一件事,再观察他做这一件事的心情如何,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如此观察),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
【解读】 识人用人的关键其实就是“为什么”,一要看这个人实际行为表现,他做了些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二要检视他以往的所作所为,想想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再其次还要从侧面判断,看看他做完事后的心情如何,想想为什么他会安于这种事而不安于那种事。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语言会掩盖他的内心本质,特别是那些巧言令色者。因此有人说“闪闪发亮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然而一个人的行动却不会为他的为人撒谎。
你如果看上一个人或者想识别他,还可以从他的生活圈子去考察。首先你可以看看他(她)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然后你可以看他(她)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所用的手段,如果是积极向上、动机纯正,则证明此人很好,反之则不然。然后再看他(她)对你安的是什么心,是贪图你的美貌,还是你的才华;是仰慕你的权势,还是你的金钱;是追求功利,还是追求私利。如果对这些个“为什么”有了答案,大概就可以知道他的品行和为人了。事实上,以这种方式来对一个人进行观察分析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种理论是有点相似的。心理治疗学者常常根据求诊者的某项情绪表现,以一系列的“为什么”抽丝剥茧地逼近求诊者的核心问题。
在孔子去世约80年后,魏文侯的谋臣李克阐发了这种全面考察人的具体内容,即著名的“察人以五事”:“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平日里看他和谁亲近,富有时看他能否帮助别人,有权势时看他举荐重用什么人,地位卑微时看他对什么有所不为,贫穷时看他对什么有所不取)。孔子之言,李克之论,对后世用人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纵观历史的兴亡轨迹,虽然各朝各代的更替兴衰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因素,如夏、商、周灭亡是因宠爱女色所致;短命的秦朝是因奢侈暴政所致;西汉灭亡是因外戚专权所致,东汉灭亡是因宦官跋扈所致等等,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人不当。可见考察、选拔、任用人才是多么重要啊!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得天下。在中外文明治政的历史演进中,出现了不少实践中考察用人的佳话。譬如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刘邦发布求贤诏,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毛泽东临危用小平。尼克松执政弃前嫌,巴罗“告老”荐牛顿等等,无不彰显着起才任能的准则。
但以前曾出现过仅凭个人档案的用人制度,这个方式看起来很严密,其实仔细推敲也会发现漏洞不小,因为尽管档案是死的,但是记录档案的人是活的。一旦书写档案的人心术不正,弄虚作假,就会出现活人被死档案坑害一辈子的事。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传统的靠档案用人的制度被彻底打破,企业用人由过去的只重视文字档案,改为注重本人的实际能力和表现,用“面试”和“试用期”考察取代了过去的档案考察。不管你的档案里有过怎样的辉煌,不管你有怎样的学历,甚至不管你的学历是真是假,企业更加看重的是你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这种考察正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体现。
就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个“为什么” 也不失为一种自省的好方法。当自己遇上一些生活上的压力事件,致使产生了一些情绪反应时,可以借着这种自我询问的方式找出自己的核心问题,以更进一步发现自我而有改善不当情绪反应的机会。这些个“为什么” 似乎比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来得更完整更深入。不管是识人也好,抑或是自省也好,其道德品质是立人之本,立业之基。今天,上至国家机关,下至基层单位,任人唯贤 ,启德重能。已蔚然成风。只有这样,事业才能发展,民族才能兴旺,国家才能强盛。(王枝国老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