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1》
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2》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3》
【译文】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才会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
孔子说:“不仁的人,将不能长久地处于穷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自能安于仁道(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的人利用仁德(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真心地喜好人,也才能真心地厌恶人。”
【解读】孔子提出的“仁”实际上是一个人在处世时的根本立足点,也是针对当时社会状况立定的一个做人的大原则,象老子的“道”一样,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只要修养到了“仁”的境界就会成为一个君子,立身处世就会无处不“仁”,处处体现“仁”的光辉。所以孔子自己并没有给“仁”加以界定,而是在致用方面对“仁”的外在表现进行了讲述。 正如孔子本人说的 “吾道一以贯之”。
“里仁为美”,是说一个人立身处世,要以仁道为根本,只有以仁道为基础,为人处世的学问修养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择不处仁焉得知”,如果一个人立心不选择仁道,那么他一生的学问成就只能是苟苟营营的小聪明 ,而不可能成就经国济世的大智慧。仁就是一种智慧的修养。
孔子说,一个没有仁道修养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在简朴的环境中甘于淡泊,保持快乐的心情。只有具备仁道修养的人才会安心于仁道的履践。只有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才会在贫富之际,得失之间,乐天知命,安之若素,为人之不能为,行人之不能行,成就人生大业。苏武牧羊十九年而不变节,司马迁受宫刑而不气馁,岳飞断头风波亭而不低头。无不闪耀着仁的光辉。也只有彻悟了仁的真谛的人,才能明白喜欢什么人,讨厌什么人 才具有对君子和小人的判别能力,有洞察人的智慧。